在首都北京,經常有重大的外事活動,體育比賽,每當此時,小語中專業學生便全出動當志愿者,被主辦單位分配給來華的外國官員,重要人士當翻譯,經受語言翻譯能力,外事紀律方面的鍛煉。而其他專業的志愿者,盡管英語,日語水平較高,但大多也只能在基層做一般事務性的工作。
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近幾年來越辦越紅火,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團體越老越多。2005年就有來自埃及,朝鮮,意大利,阿根廷等國家派出團體前來參加。于是,找到合適的翻譯就成為藝術節主辦方的頭等大事。而在招募到的40名語言翻譯中,只有2人會阿拉伯語,2人會俄語,泰國語,朝鮮語,意大利語,葡萄牙語人才竟然沒有找到。
藝術節小語種人才稀缺的遺憾,再一次提醒了北京奧運會,上海世博會的人們培養小語種人才的緊迫性!外語人才,不論在奧運會,世博會人才的架構中還是在國際化建設的進程中,都是不可或缺的“基礎設施”,特別是除英語,法語,德語,日語等語種之外的其他小語種。
由于小語種專業的師資也屬于緊缺人才,沒有條件的高校無法象計算機,金融,法律專業那樣“分割蛋糕”似得爭著開設小語種專業的,這就為小語種專業的學生“供小于求”提供了客觀條件。每年當其他專業的學生為找不到工作而發愁時,廣西民族學院的泰國語,老撾語,柬埔寨語的畢業生卻為選擇哪個學校而發愁:擺在面前的大都是軍區,外事,高校,旅游等令人羨慕的好單位,其中還有一部分是來自京津滬的要害部門。
于是乎,每年都會有許多單位落選,他們便將主意打到低年級的學生上,對相中的學生許以優厚的條件,先行簽訂協議,待畢業后立即到該單位就職。小語種由此成為罕見的“訂單專業”。隨著邊境貿易的興起,一些商人還主動上門“求師”,小語種專業的學生輕輕松松的就當上了小家教,生活就在一伸一卷中變得滋潤起來。廣東外貿大學西班牙語系大三學生小李,前段時間陪伴秘魯商人輾轉汕頭,上海,義烏當隨身翻譯,日進70美金,短短20天就賺了一萬多人民幣.這個收費還不算高,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總公司小語種隨身翻譯一天至少收入1000元.
專家指出:不僅在北京,上海,小語種在全國也頗有燎原之勢.與其說小語種找到了市場,不如說市場找到了小語種—全國加入“WTO”后,在全球化的今天,小語種的時代來臨了!被某些人認為“誤入”小語種專業的學生,他們的就業機遇竟是得天獨厚,前程輝煌的! |